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變遷
由于所處歷史階段和發展理念的不同,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經歷了多次調整。
(一)1949-1978年:區域均衡發展戰略
新中國成立后,中國首先實行的是區域均衡發展戰略。當時新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較為惡劣,前有美國包圍封鎖,后有中蘇關系惡化,為了保障中國的國土和產業安全,有將工業從沿海向內陸地區轉移的客觀需求。
實施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由于國內外的經濟環境,各區域走向了低效均等化,沒有充分釋放出國民經濟的發展活力。
(二)1978-1993年: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
改革開放后,在反思均衡發展戰略利弊的基礎上,中國區域經濟戰略轉向以對外開放為特征的非均衡發展。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,鄧小平明確提出“要允許一部分地區生活先好起來,帶動其他地區,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”,這一表態標志著區域發展戰略的轉向。
“六五”計劃(1981-1985年)后,政策主要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,特別是在東部省市設立了一系列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,給予其外商準入、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,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資,這加速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工業化進程。
在區域非均衡戰略的引導下,東部地區經濟率先騰飛,也帶動了中國經濟整體的發展。1978-1993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近9倍,其中東部地區的GDP占比從43.6%提高到50.1%。
與此同時,東、中、西部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在迅速擴大。1978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約為中部和西部地區的1.7和1.8倍,1993年擴大到2.1倍和2.2倍。
(三)1994-1999年:區域協調發展戰略1.0版本
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,使得資本、勞動等生產要素自然地向東部地區集聚。因此,不再需要政策向東部地區傾斜,反而是區域分化的問題越來越受到決策層關注。
因此20世紀90年代中期,政策重心開始轉向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,注重調動中西部經濟活力,縮小和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。
1994年印發的《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》,提出產業布局原則為 “既要繼續發揮經濟發達地區的優勢并加快其發展,又要積極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,努力縮小兩者差距”。
“九五”計劃(1996-2000年)中更是明確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、縮小地區發展差距,并制定了多方面措施,如優先在中西部地區進行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,引導資源、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,中央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等。
(四)1999-2014年: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.0版本
進入新世紀后,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不斷提升,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細分的區域性發展戰略不斷推出。1999年、2003年和2004年中國相繼提出了西部大開發、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,自此中國經濟版圖被分為東部、中部、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板塊,針對各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,進行差異化規劃,采用不同政策指導。
通過梳理政策文件可以發現,三大區域戰略的政策思路較為清晰,且一以貫之,整體的政策框架變動不是很大。
從表中可以看出,三大區域戰略有一些相同的舉措。首先是都強調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包括交通、能源等。其次是通過財稅和金融政策傾斜,給予這些地區資金支持。最后,三大戰略中都提到了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和引進人才、提高區域開放水平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、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等方面的內容。
但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,三大戰略的政策也各自有所側重。
比如西部地區因地理環境復雜,導致交通狀況長期以來都大大落后于全國其他地區,這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。因此,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極為強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,2005年以來西部地區的公路建設投資大多數時候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速,而且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。同時,考慮到西部地區生態脆弱,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也出臺了非常多的諸如退耕還草、還林等生態保護措施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dgbyzp.com/gonggongfuwu/208295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
上一篇:區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探索
下一篇:區域經濟學科
古龍鎮初級中學
古龍鎮初級中學創辦于1958年,前身為紅星中學,其中幾經易名,從1989年撤鄉建鎮后一直稱古龍鎮一中。學校服務十個村,四萬多人,現有34個教學班,2039名學生,116名教職工,其中專任教師113人,專任教師均達大學??埔陨蠈W歷。